科技创新驱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放射医学研究所邀请陈家宽教授开展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5-04-16浏览次数:10

2025415日,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党总支开展师生理论学习活动,邀请我校特聘教授陈家宽带来题为 “科技创新驱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 兼复旦大学生态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党总支书记蒋蕾主持。

讲座伊始,陈家宽教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等重要历史论断,强调科技创新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关键地位。随后,他回溯历史,从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的辉煌成就讲起,如农业的水稻、茶叶,纺织业的丝绸,水利工程的都江堰、灵渠、坎儿井,以及四大发明等,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马克思和培根对四大发明的高度评价,更是凸显了科技创新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的巨大力量。接着,陈教授介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近代科学先驱,西欧近代科学发端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关联,以及1896年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与科技的发端。

谈及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七十年,陈家宽教授详细梳理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再到新时代在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研发经费投入、人才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在此期间,我国取得了陆相成油理论、原子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完成了向科技大国的转变,2024年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排位从2012年第34位提升至第10位,众多科技指标位居世界前列,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果斐然,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

讲座也重点分享了复旦大学生态学科二十六年的高质量发展实践。学科从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立,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学科。在学科建设中,明确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与科学前沿的学术方向,形成了以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学、入侵生态学等为核心的研究领域。陈家宽教授带领团队和复旦生态学科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在长江流域生态考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入侵物种防控和污染水体生态治理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如助力九段沙新生湿地和崇明东滩鸟类栖息地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出并实施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等。

此外,陈家宽教授回顾了自己在生态研究领域的认知历程,从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直觉,到深入研究流域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地,再到积极推进长江大保护与《长江保护法》立法,他和他领导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科研理念。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团队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深入解读长江大保护战略,还在实践中为长江保护立法和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支持。

讲座最后,陈家宽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教育观,强调科研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与科学前沿,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他对在场师生提出建议,鼓励大家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历史地位,肩负起科学家的使命与责任,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塑造优秀的科研团队,并推荐了一系列与科技相关的经典文献。

此次讲座,陈家宽教授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师生呈现了一场关于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的知识盛宴,不仅加深了大家对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发展的理解,也为科研工作者和师生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指明了方向,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