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启新程·医绘百廿 | 2025年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博士生学术论坛回顾

发布时间:2025-11-01浏览次数:10

10月29日上午,以“核启新程·医绘百廿”为主题的2025年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博士生学术论坛在放射医学研究所2号楼2楼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论坛聚焦放射医学前沿领域,通过一个特邀报告和七个学生报告,以精彩的学术碰撞为放射医学青年学子搭建了专业、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与专家有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强研究员、柳杨研究员,海军军医大学海医系杨彦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聂保杰副教授,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王旭飞教授,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卓维海研究员、张江虹研究员,以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海军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代表和放医所师生。本次论坛由卓维海主持。

论坛伊始,卓维海隆重介绍了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和专家,并代表研究所全体师生向到场的专家学者、博士研究生及参会师生们致以诚挚感谢和热烈欢迎。

卓维海强调,本次论坛旨在为放射医学领域青年研究者搭建成果展示与思想交流的平台,不仅助力提升博士生的专业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更将推动跨单位的科研合作,为放射医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特邀报告 | 权威解读,剖析行业核心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刘强教授带来特邀报告《新时期我国放射卫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作为放射医学领域的资深专家,刘强教授结合我国放射工作人员群体的实际工作场景,系统分析了放射暴露对健康的潜在影响,深入解读了健康效应监测与风险评估所需的核心方法与技术,以及面临的新挑战,不仅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前沿理论参考,更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防护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实践指引,引发现场听众的深入关注与思考。


学生报告 | 新锐发声,展现青年科研活力

七位来自不同高校或院系的博士研究生依次登台,围绕放射医学相关领域的关键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展现出扎实的科研基础与创新思维。

(一)海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黄闻天以“PRKCSH通过内质网应激调控结直肠癌放射敏感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为题,深入探索结直肠癌放射治疗的潜在调控靶点,为优化肿瘤放疗方案提供新方向。

(二)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德仪聚焦“非均匀下垫面放射性核素扩散沉降特性研究”,展示了其研究成果可为更加准确评估核事故情景下的放射性污染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三)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研究生赵晓彤创新性地从“肠道共生病毒”视角切入,解读“从‘共生’到‘防护’:肠道共生病毒通过RIG-I-NOTCH信号轴修复放射性肠损伤”的作用机制,为放射性肠损伤治疗开辟新思路。

(四)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赵紫旭围绕“质子治疗用二元降能器的调制效率和辐射安全性能研究”,展示了其对质子治疗设备性能优化的路径,助力提升质子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五)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博士研究生卞琳杰分享“复旦肿瘤医院靶向CCK-2R诊疗一体化新进展”,展现了肿瘤靶向诊疗领域的创新成果,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方案。

(六)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肖羽淇以“泛素化修饰的DDX21通过DDX21-NUCKS1-p21/p27轴诱导结直肠癌休眠细胞的辐射抗性”为题,深入剖析结直肠癌休眠细胞辐射抗性的调控机制,为结直肠癌放疗提供新靶点。

(七)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崔刘雨介绍“基于强度和方向双模态信息的辐射场重建AIOT系统”,将AI技术与辐射场监测结合,为辐射场的精准重建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专家点评与颁奖 | 激励创新前行

在专家点评环节,与会专家紧密围绕着研究生报告的学术创新性、研究逻辑、研究成果及其应用价值等,对每位研究生的报告进行了专业点评;并通过集体投票,共评选出了优秀论文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

卓维海为获奖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对同学们在本次论坛中展现的优秀学术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获奖同学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继续深耕放射医学科研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为放射医学的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至此,2025年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论坛不仅是一次聚焦放射医学前沿的学术交流盛会,更是推动该领域青年科研人才成长、促进科研成果分享的重要载体。通过权威专家引领与青年学者成果展示,论坛有效搭建了跨单位学术交流桥梁,为放射医学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未来,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将持续发挥平台优势,继续打造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放射医学领域科研工作者与青年学子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助力推动放射医学学科发展,为守护人类健康、服务社会需求培养更高质量的医学科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