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202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宣讲会

发布时间:2022-05-15浏览次数:3403

一、会议安排

宣讲时间:5289:00~12:00

答疑时间:52814:00~17:00

宣讲平台:腾讯会议    会议ID:  666 813 933

二、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生教育概况

1986年获放射医学硕士学位授权,1993年获放射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4人,其中博导4人、硕导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上海市浦江人才1名,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2名。目前在读研究生36名(博士生12名,硕士生24名)。通常每年招生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8名;2023年拟接收推免生7名(直博1名、硕士6名),可视当年的招生名额和报名情况调整。

本所集放射医学、放射卫生与防护学和放射药学三大板块为一体,以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与防治为研究核心,在电离辐射损伤与防治、肿瘤放射生物学、放射毒理学、辐射剂量学与防护、放射性核素促排与放射增敏、放射性影像探针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目前承担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数十项,同时还承担有大量横向课题;近五年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150余篇,其中中科院分区为1区的论文逐年增多。本所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科研工作平台。

本所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配备了高水平的导师团队和管理人员,设有专项学业奖助经费;本所与欧美日等国外高校或研究机构缔结有科研合作与人才共同培养协议,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活跃;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

三、研究方向与导师介绍

从分子、细胞、实验动物和人体等不同水平,系统研究各类电离辐射的旁效应和远端效应;紧密结合临床需求,开展各类肿瘤的放射敏感性、抵抗性等研究,深入研究氧微环境对肿瘤辐射敏感性影响的分子机制,以及肿瘤休眠细胞对辐射敏感性的影响等

邵春林,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总支书记,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环境与辐射生物物理分会会长、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副理事、中国核学会辐射研究与应用分会副会长等学会领导职务,兼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等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或委员;《Radiation Medicine and Protection》副主编、《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Journal of Radiation Research》等国内外权威期刊编委。先后主持十余项国家级科研课题,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在PNASCancer Re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多篇。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余名。

张江虹,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作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已发表高水平论文30多篇,作为导师组成员带教研究生多名。

潘燕,博士、副研究员。曾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作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子课题、上海市卫生局青年人才基金等项目多项,已发表高水平论文30多篇,作为导师组成员带教研究生多名。

招生类型:博士、硕士

联系方式:clshao@shmu.edu.cn,手机:13761046738


重点围绕着医学应用的电离辐射、天然存在和核设施释放的放射性,研究电离辐射能量在人体内的转移和吸收规律、人体组织/器官剂量分布与辐射场的关系,研究电离辐射的测量与人体受照剂量计算方法等;为优化电离辐射技术的医学应用,实施放射防护和开展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面向健康中国的重大需求,培养具有理工医相融合的跨学科创新人才。

卓维海,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核物理与离子束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副主任。现任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医学放射防护分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工委员会医用电气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辐射防护学会教育与科普分会副理事长等,兼任《Radiation Environment and Medicine》、《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和《中国辐射卫生》副总编辑。先后主持国内外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余名。

陈波,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先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作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等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数十篇;作为导师组成员已带教研究生10余名。

刘海宽,博士、副研究员。先后两次到美国伦斯勒理工大学作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数十篇;作为导师组成员带教研究生多名。

招生类型:博士、硕士

联系方式:whzhuo@fudan.edu.cn,手机(微信同号):13611715833


放疗是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其导致的骨重建失衡可引起病理性骨折、骨萎缩和骨坏死等并发症,并可能因骨基质崩解、活性因子释放而加剧癌症复发和肿瘤骨转移的风险。放疗后骨丢失已成为制约临床放疗剂量的有效实施和影响患者生存及预后的一个急待突破的难点问题。聚焦电离辐射骨损伤效应与机制,从骨细胞衰老及其相关分泌表型的调控机制开展深入研究,寻找针对放疗后骨丢失的新型干预靶点,是课题组研究的主要内容。

朱国英,复旦大学放射医学专业,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十届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学科成就奖,主编《骨细胞图谱与培养》、《电离辐射防护基础与应用》等。主要科研方向为电离辐射骨损伤机制及防治,目前课题主要围绕细胞衰老及其相关分泌表型,探讨电离辐射致骨丢失的多细胞调控机制,为临床放疗后骨损伤的靶向干预和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健委和上海市生态环境局重点项目、欧盟合作项目等。

招生类型:硕士;联系方式:13816697767


放射性药物在医学、生命科学、药学、脑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放射药物在药物前期高通量靶向筛选、示踪、药代动力学、剂量分析和毒性测试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而其涉及的核医学影像(PET/CT,PET/MRI)已逐步成为临床最为有力的医学影像模式。该领域应用属于前沿交叉探索。通过对合成化学、放射化学以及生物技术和影像技术等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吸收、融合与创新,最终实现多学科系统整合,为发展更为多样的放射药物而惠及生物医药应用做出贡献。

韩俊斌,青年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4年获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于2017年由复旦大学引进回国工作。主要研究兴趣为基础放射性药物研发和相关临床转化工作,近几年参与了一系列与重大疾病相关靶点正电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SPECT) 探针的开发和评估工作,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Organic Letter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30余篇,相关研究工作获得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立项支持。

招生类型:硕士;联系方式:15221093051


针对真实世界中的生命体及物理实体,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构建其数字模型,并建立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的信息连接,以此来实现对物理实体和物理过程的了解、分析、仿真和优化。本课题组通过构建人体和实验动物数字化模型,结合相应的物理实体,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如CTPET等)为医学物理、生物医学工程、辐射剂量学与辐射防护提供新的研究和实验平台,同时以虚拟临床试验平台为基础开展新型肿瘤治疗方法研究。

谢添武,博士、青年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实验室,瑞士日内瓦大学等国内外著名机构从事科研工作,致力于人体数字孪生,医学物理,辐射剂量学与防护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本研究领域的关键期刊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 J Nucl Med, Eur Radiol, Phys Med Biol, Med Phys等发表多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参编英文学术专著一部。获得“2019中国辐射防护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欧洲辐射剂量学组织,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招生类型:硕士;

联系方式:17510430320Emailtianwuxie@fudan.edu.cn


放射治疗肿瘤具有无创便捷、疗效确切的优点,但肿瘤对射线的继发耐受,严重妨碍了临床放疗疗效的提高。深入了解肿瘤组织对射线的反应性,通过靶向肿瘤特有的微环境,筛选性质优良的放射增敏剂,提高射线对肿瘤尤其是实体肿瘤的损伤作用,是本课题组研究的核心内容

孔肇路,复旦大学放射医学专业,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ancer ResearchIJROBP, IJRB,中华医学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多篇。目前课题组主要围绕抑癌基因DAB2IP 的放射生物学功能开展,通过在体和离体模型系统分析电离辐射后DAB2IP参与的信号级联和损伤修复,寻在潜在的药物靶点,从候选的中药单体中筛选增敏剂。负责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国家教育部等多项课题工作。

招生类别:硕士;联系方式:13122112876


四、学长学姐学习经验分享

复旦大学第十八批“人才工程”预备队2019级博士生(宋同学)

放医所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研究生期间,我通过放医所加入复旦大学人才工程队伍,先后赴青海、四川、重庆、浙江、安徽、江苏、天津等地开展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几年来的研究生经历,既让我感受到科研的魅力,也让我体验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并且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发展方向。放医所的领导和导师秉持“自由选择,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为每一位同学提供“领航式”的个性指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欢迎加入放医所,在这里,寻找你的舞台,绽放属于你的精彩!

2019级硕博连读生(郑同学)

在放医所,我们可以在没有任何桎梏的条件下完成自己的学业,充值自己的信仰,规划自己的职业乃至人生方向。三五年,对于科研工作来讲是很短暂的,我们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课题组的工作内容、课题方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相关研究的兴趣;其次开阔视野,把自己的课题置于整个放医所大环境中,与各位教授或同门探讨,尽可能的利用放射医学的整体优势,以合作带来多赢;最后,科研之路对于每一个人,无论新手还是老兵,都绝不会一帆风顺,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挫折时,我们有博学睿智的导师,也有耐心热情的师兄师姐,勤请教多交流,一定有所收获。我们每一位放医所的学生来时都怀揣各式梦想,走时手中都握满果实。

2017级直博生(陈同学)

在过去的近五年里,我在学习、科研、生活等多个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提升。课题组秉承“导师指导、本人思考”的原则,在培养硕博研究生独立、严谨的科研思维的同时,倡导各小组间的交流协助。每周的组会以单周文献汇报,双周数据讨论的形式,紧扣国际研究热点,结合临床实际,深入挖掘科研结果。导师学术造诣极高,课题组学术氛围浓厚。每年均有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欢迎各位同学加入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彼此携手,共筑辉煌。

2020届博士毕业生(冯同学)

导师知识渊博、学风严谨、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关心无微不至。辐射剂量学与防护方向研究以核科学技术应用为基础,全面向医学技术、放射卫生与防护、环境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辐射,为学生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求提供有丰富资源和优质平台。导师充分尊重并支持学生的个人发展意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就业覆盖行业广泛。课题组大家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同门及家属们的定期交流活动气氛特别温馨。

2019级硕士生(徐同学)

希望你们也和我一样的幸运,能成为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在这个大家庭里,你会感受到导师的严厉和督促,但同时也会收获悉心的指导和帮助,还有很多的包容和爱护。放射医学研究所有非常优秀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氛围,重视对研究生基础知识教育和实验室技能培养,会让你尽快融入所学的专业领域,培养你更好掌握文献资料查阅、课题设计、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数据总结、论文撰写和发表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和课外生活,会让你的研究生生涯色彩斑斓、生活充满快乐,找到能共享喜悦、分担辛苦的师长和朋友们。

2020级硕士生(龚同学)

在两年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的生活既充实又富有挑战,期间有很多专业课程和实验技术需要学习,另外在导师的指导下需要独立自主完成相关文献阅读,知识储备和实验规划,并与其它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一些复杂性实验,两年的学习我对学习与科研有了全新的认知。放医所给大家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老师和同学们相互之间都有很好的交流和帮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家身心放松。请来了解复旦的历史和上海的人文生活,欢迎你们加入放医所!

2019级硕士生(曲同学)

三年时间很短,要合理规划每天、每周和每个月的科研/学习小目标和大目标,就算没有在计划时间内完成所有任务,也会起到【待做清单】的作用提醒自己尽快完成。尽量在研二或研三上学期就将文章发表。导师的学术造诣都很高,也秉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非常喜欢和大家讨论科研、学习以及生活的各种话题,大家不需要害怕什么,推开那扇门,多和自己的导师交流,各方面的收获会非常大。此外,同研究方向师兄师姐的学习经验对你的课题进展也会有很大帮助。

2019级硕士生(张同学)

放医所的学习和科研氛围非常良好,你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师兄师姐和老师,他们都会给你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研一是学习阶段,为将来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和实验技能锻炼,需要我们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研二、研三将会专注于自己的课题,大部分时间都将在实验室中度过;除了科研工作,放医所还会组织各种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感情,释放同学们的科研压力。在这里你将度过一段充实且欢乐的时光,期待你们加入放医所这个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