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研究所(简称“放医所”)从1962年建所以来,迄今演绎了近60载春秋。峥嵘岁月堪回首,光辉业绩当自豪。半个世纪来通过数代放医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与矢志不渝的拼搏,取得了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培养造就了一批放射医学人才,为祖国的放射医学事业增光添彩。神州欣逢盛世,复旦事业兴旺。长江后浪推前浪,昔日放医所创造了辉煌,今日放医所开始了腾飞,明日放医所前程无量。
放医所前身系由上海第一医学院新设立的放射医学、放射卫生、放射药学3个专业的教研组抽调部分人员组成的上海市工业卫生研究所(简称“工卫所”),于1962年1月17日成立。1962年8月,上海市劳动卫生研究所放射毒理室6人并入工卫所。首任所长由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陈同生兼任。行政编制属上海市卫生局,上海第一医学院负责业务指导,后经调整改为隶属于上海第一医学院领导。建所初期,科技力量薄弱,仅有4名讲师,7名助教,其余为1960、1961届上医留校毕业生,专职工作人员56名。科研以战备研究为主。
随着放射医学学科的发展,1979年9月,经中共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批准,研究所党支部撤销,改为党总支。1985年改名为上海市放射医学研究所,隶属上海医科大学领导。研究所下设机构逐步调整为:所长办公室、总支办公室、业务科、财务科、总务科、人保科、防护科,另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研究室,中心实验室,图书情报室及临床医学部。1989年,工作人员203人,其中科研人员为147名。2000年,科技、行政人员共118人,其中高级职称者19人,中级职称者35人。两校合并后,遂改现名。
据统计,2022年在岗的工作人员44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
现任所长张农教授,副所长卓维海研究员,党总支书记邵春林同志。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震惊全球,大长了中国人民志气,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本所组织了多批以党团员为主政治业务强的科研骨干远赴边疆核爆现场,开展急性放射损伤动物试验,考察核防护器材的有效性。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不畏艰难困苦,出色地完成了光荣而特殊的使命。
光荣榜:
金为翘 王洪复 程文英 罗梅初 杨家宽 沈哲中 山根兴 翁志根 张传座 许 荣 盛民立 周智新 谈平轩 叶淑华 钱志林 任礼华 刘德喜 孙爱娥 罗伟华 张美珍
科研为生产服务,科研为人民谋福,改革开放以来,本所抱定为民众服务宗旨,派遣科研人员,分批下厂下矿,赶赴放射性作业现场,深入第一线,服务全社会,赢得众口夸奖。足迹遍及浦江两岸,远到广西钍矿。
预防突发性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核事故应急救治工作被摆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央卫生部,上海市及上海市卫生局相继成立了核事故应急救治专家组,本所义不容辞,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抗)放药物。专家全力以赴,出色完成任务。
1962~1980年,放医所着重开展大剂量所致急性放射病防治的应用和基础研究。对电离辐射的剂量和效应,放射损伤的修复、诊治与预防等学科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和学术地位。
1965~1978年,放医所先后派出26人次组成多批小分队,赴国家核爆炸实验现场参加有关科研。同期,多次组织人员下厂、下矿,如到广西锡矿、上海跃龙化工厂、上海纱罩厂等单位调研,研制升高白细胞等药物。1974年设立放射性三废处理研究室,建立起全国第一个放射性废物实验焚烧炉,初步解决了上海市历年积存的可燃性放射性废物。
1978~2000年,科研工作逐步转向以放射性小剂量所致生物学效应为主的各项研究,同时结合社会与临床需要,开展了肿瘤增敏药物与老年医学的研究等。承担国家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卫生部与其他部委基金课题以及上海市科委等市局级以上国家科研项目共165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60项,其中部委、省(市)级科研成果奖21项(表17-1-2)。主编专著9部(表17-1-3)。另外还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736篇,参加国际会议交流文章70篇,参加编写专著34部,举办20次全国性会议和专业培训班。
2000~2007年,承担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科技部“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及其他部委基金课题以上国家科研项目共35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4项,主编专著2部。发表科研论文180余篇,其中,SCI26篇、EI30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90个,交流文章127篇。
2000年4月,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复旦。给放医所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03年本所实行改制,科室调整,人员精简,并产生新的领导班子。在校党委会领导下,求真务实拓宽科研项目和经费渠道,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努力培养科技人,才开发科技资源,服务社会,认真执行统战政策,营造团结和谐局面,调动员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取得较好成绩。
多年来,放医所在辐射损伤效应与防治,放射性裂变产物促排药物与肿瘤增敏药物研制,核事故生物与物理剂量评估研究,辐射骨细胞衰老机制与细胞因子辐射损伤基础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具有一定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
2000年,放医所主要研究方向有:放射医学、辐射防护、药学(肿瘤增敏药物)、实验血液学、实验肿瘤学以及老年医学基础研究。
放医所自建所起在科研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部分社会服务任务,如放射性检测和辐射设施的放射防护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与职业放射病诊断等,放医所还是上海核(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治领导小组成员和国家核(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咨询组成员单位。
1962~1984年,放医所承担了上海第一医学院本科生及留学生的放射卫生、放射医学的部分讲课以及实验带教任务。1986年放射医学学科获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点。2000年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2名。已培养硕士生30名,博士生9名,9人获国家教委及校研究生奖学金 。
2001年来,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5名。已培养硕士生7名,博士生6名,11人获校研究生奖学金,2人获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目前,在读硕士生7名和博士生6名。
1985年,上海市工业卫生研究所改名为上海市放射医学研究所。此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放医所逐步加强对外交流,先后与英、美、日、法等国专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其中与美国国家职业与安全卫生研究所、日本名古屋大学同位素综合中心、日本金泽医科大学、英国MRC放射生物研究所及曼彻斯特大学药学院先后建立了合作关系。1985~2000年,共接待58批各国专家学者,曾先后派出40名科技人员出国深造或考察。共有国际合作科研项目5项,分别是放医所与英国MRC放射生物研究所合作的“肿瘤辐射增敏药物研究”,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药学院合作的“生物还原活性生物的辐射增敏研究”,与美国波士顿麻省药学院合作的“新合成血小板聚集抑制药对急性放射治疗损伤的早期治疗作用”,与美国Utah大学医学中心合作的“造血生长刺激因子和凋亡”,以及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同位素综合中心合作的“125I操作者甲状腺污染剂量监测”。
近年来,本所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工作有生有色,活动多姿多彩。在乒乓球、歌咏等比赛中屡屡获奖。
放医所自建所起在科研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部分社会服务任务,如放射性检测和辐射设施的放射防护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与职业放射病诊断等,放医所还是上海核(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治领导小组成员和国家核(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咨询组成员单位。
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CMA)并积极为全市工业、医学、科研机构服务开展了大量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估和现场监测工作。
临床医学部则同样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临床体检资格证书,为全市放射性工作者开展体检及医疗保健工作。
享受国务院津贴:罗梅初 孙梅贞 顾乃谷 王洪复 金一尊 庞德聆 程文英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顾乃谷
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王洪复
市三八红旗手:谢小萍(1993) 朱国英(1994) 史剑慧(1996) 陈红红(1998) 庄梦舟
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金为翘 顾乃谷 马美芳
校三八红旗手:程文英(1988年) 王晓夏(2019-2020年)
校优秀教师:金为翘 阮天明 翁志根 山根兴(1987年)
校先进工作者:王洪复 史剑慧(1995年) 王洪复 程文英(1997年) 金慰芳 朱涵能(1999年)
校精神文明优秀组织者:刘伟琪(1997年)
校优秀共产党员:程文英(1999年) 戚晓芸(2011年) 张江虹(2016年) 陈红红(2019年) 王晨(2019年,学生) 朱国英(2021年) 宋义蒙(2021年,学生)
校优秀党务工作者:顾乃谷(1999年) 王晓夏(2021年)
校优秀研究生共产党员:王晨(2017年) 宋义蒙(2018年)
1992年春,本所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举行庆祝活动,并编写中英文对照的所史(介绍)画册,录制了本所三十年业绩和成长史的录像片,《放射医学研究所在前进》展示了本所建所三十年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激发了全体员工爱国爱校爱所的心志,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和对外影响。
6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放射医学研究所在和平利用原子能和核能开发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稳步成长发展,本所史展得到复旦大学党委和全所员工的鼎力支持,展望未来,豪情满怀,放医所将在复旦大学校领导关怀和支持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攀登科学新高峰,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继续努力奋进!